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調節水源流量

調節水源流量

溪流量大致可分為暴雨流量及基流量,而其最高流量稱為洪峰流量;為增加可利用之水量,應設法減低洪峰流量及增加基流量時間,以達成季節上之流量調節。再者集水區之增加溪流量及多雨地區之防治洪氾,則屬地區上之流量調節,可由適當之集水區經營方式達成;如集水區治理及增加森林植生之覆蓋地表等。

確保水源品質

確保水源品質

影響河川與水庫水質之主要因素為浮懸物、化學成份、酸鹼度及溫度等,其污染來源可分為人為污染與天然污染兩種,此與集水區上游之土地利用開發及溪流量有關,故適當之森林經營與水土保持措施,均能達成改善河川與水庫水質之效果。

減少水庫淤積

減少水庫淤積

大型水庫因其所需經費龐大,興建頗為不易;且由於台灣地質鬆軟極易崩落,土壤遇豪雨即隨水而下,水庫一旦遭受泥砂淤積,則影響其有效壽命,蓄水及防洪效果亦形減少。此外,泥砂對於河流下游危害亦烈,諸如堵塞河口迫使河流改道,以及溢流氾濫而摧毀房舍、道路、農田、人民生命等;故上游集水區之防砂治理工作,更是刻不容緩。

自然生態環境保育

自然生態環境保育

集水區土地受到人為開發後,動植物之生存逐漸受到威脅,其數量日漸減少,甚或整個種群全部消失。動植物也是集水區重要的資源,為維持集水區之永續利用及維護生物多樣性,集水區之治理亦涵蓋生態保育工作之落實,以及自然生態工法之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