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本計畫為延續111年木瓜溪河川生態廊道與國土綠網串聯管理計畫及112年度木瓜溪流域公私協力計畫,以「提升木瓜溪棲地品質,優化河川生態廊道」為最終目標。第一期計畫透過繪製棲地圖、生物調查與文獻資料蒐集,釐清3大生態廊道關鍵課題,建置「木瓜溪河川生態廊道合作平台」,訪談權益關係人並舉辦2場平台會議,進行課題改善及措施討論。第二期計畫延續將111年度計畫「後續建議執行之工作」延續,針對示範區生物庇護所進行調查,修正並實行示範區相關維護管理建議,辦理平台會議延續3大課題進行更細緻討論,推動3大課題於實際操作層面之進展,同時針對潛力發展區位進行評估與分析,提出優劣勢並排序建議區位,以「木瓜溪橋下游左岸灘地-水域生態廊道」,為最優先區位。同時以示範區為教學場域,辦理數場環境教育課程,對象涵蓋國小學童、東華大學與社區大學成人,針對不同對象規劃適宜課程內容,並將相關資料文字化留存,作為未來滾動修正與課程優化之基本資料。本計畫持續前兩年之成果,工作項目聚焦於初英華隆示範區,持續監測生物庇護池並搭配社區培力,同時於東部發電廠停水期間監測生物庇護池及吉安圳退水路水域生物情形。以示範區為教學場域發展環境教育教案,並培力在地夥伴成為教學講師並辦理試教學課程。針對潛力區位持續推進,訪談示範區與木瓜溪下游左岸高灘地之農戶。最後辦理木瓜溪成果分享會議,彙整相關計畫3年期間執行之工作成果並製作成海報,邀請花蓮地區機關、環境組織與在地民眾共同參與。今年共執行10次維護管理工作、1次機具清淤作業並滾動修正產製維護管理表單與功能分區圖,未來可依此表單搭配功能分區執行維護管理工作,惟示範區為人為營造,環境變動仍十分大,因此所有維護管理作為仍須依棲地環境現下情況進行調整。示範區調查共紀錄到2科6種魚類及1科1種蝦類,其中包括台灣特有種和瀕危物種菊池氏細鯽,且菊池氏細鯽在所有樣站中均顯示數量上升的趨勢。示範區外來種問題仍然存在,其中又以粗首馬口鱲最需要注意。此外,記錄之柴棺龜和草花蛇棲地環境逐漸穩定,需要有效的管理策略以保護這些物種及其棲息環境。未來的調查仍應持續監控水域生物的分布和動態,以應對外來種的入侵問題。社區培力暨調查工作共辦理3場次,累積25人次,透過培力課程,讓社區將逐步建立基礎的生態調查能力,期待社區夥伴能夠識別關注物種並增進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在停水調查共記錄4科9種魚類及1科5種蝦類,包含2種臺灣特有種、4種本土外來種,洄游型魚蝦則有7種,記錄之9種原生物種均為過去相關文獻已記錄。本計畫以示範區作為教學場域產製環境教育教案1式,教學時長2小時,活動對象為國小四年級至成人,課程內容與深度可依教學對象進行調整。並將此教案作為講師培力之基礎,辦理3場次培力課程,共計培力14人次,後續有6人次成為實習講師執行試教學活動。此外,亦與東華大學簽署服務學習合作並辦理1場次跨域自主學習講座,共有78位學生參與。其他協助之臨時性活動共8場次,服務229人次。延續提升河川生態廊道棲地品質課題,今年亦訪談相關權益關係人共16人次,包含專家學者4人次、示範區農戶7人次及下游農民5人次。計畫最後規劃辦理1場次木瓜溪河川生態廊道成果分享會議,彙整木瓜溪河川生態廊道計畫3年來重要成果。活動當日共計32人出席參與,包含機關部門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農田水利署花蓮管理處吉安工作站、花蓮縣吉安鄉公所、干城村、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東部發電廠、花蓮監獄;環境組織花蓮樸門永續生活協會、荒野保護協會花蓮分會、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花蓮分會;在地社群干城社區發展協會、國立東華大學。
英文摘要
- 作者 /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 出版項 /花蓮:第九河川分署 ,113.12
- 版本項 /初版
- 分類號 /443.68973004
點選次數:17
館藏資訊
暫存書單 | 登錄號 | 館藏地 | 年代號 | 狀態 | 借閱到期日 | 分館 |
---|---|---|---|---|---|---|
AC015546 | 圖書室B1(中辦) | 202412 | 在館 | 水利署總館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