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防災與社區經濟並進!桃園觀音樹林里的生態滯洪機制(更新時間:1100201)

[metaslider id="434"]

報導日期:1100131
​       「人家說靠山吃山,結果我們靠海到最後是吃風飛沙。」桃園觀音區樹林里里長吳進昌苦笑著說。樹林里位於桃園西北側沿海,全里680公頃的面積中,就有400至500公頃屬於觀音工業區,僅存些許農地與住宅緊依。
      然而,如今這般景象並非樹林里原本的樣貌。曾經大面積種植水稻和西瓜的觀音區,早年因林口火力發電廠排放二氧化硫影響農耕,又因政策遷移原居於石門水庫阿姆坪一帶的住戶,移除樹林里沿海大片防風林以供住宅使用,強勁的海風也使得農作物生長困難。
      在工業化的趨勢中,農業地景日漸轉變為水泥樓宇,年輕族群離鄉工作,一畦畦休耕的農田成了雜草叢生的荒地,紅火蟻、野鼠緊接而來。
面對休耕農地造成的環境問題以及當地產業轉型的需求,樹林里在歷經農村再生計畫的人力培訓、以及在低碳環保鄰里計畫中認識「魚菜共生」及「雨撲滿」等家戶簡易環保設施的概念後,里長與社區夥伴靈機一動:「我們何不就用這些土地,做一個巨大版的魚菜共生加雨撲滿呢?」
      於是在106年,社區運用七萬元的計畫經費,興闢第一座示範的生態滯洪池。設置位置選在社區水路匯集、過去最容易淹水的地段旁,將廢耕農地挖深、土堤加寬加高,並埋設水管,成為一個巨大的水池──平時可以蓄水以備旱時所需,池裡種植蓮花可供觀賞,同時放養烏鰡或錦鋰以解決福壽螺問題;若遇到大雨來襲,則事先降低池水水位以承接雨水,有效減緩短時間強降雨導致氾濫成災的情況。
      由於不須花費大筆工程經費,就能達到閒置土地再利用、減少淹水問題之效,而且種植蓮花不需太多人力,也較領取農地休耕補助更具經濟效益,因此越來越多地主願意提供土地作為生態滯洪池。目前社區的滯洪池總面積已達8.8公頃,最高蓄水量可達79,200立方米。
      社區自建的防洪措施能夠順利運作,背後可是集眾人之力才能完成。樹林里累積十餘年的社區能量,從成立「社區守望相助隊」開始,陸續又有服務社區長輩的「祥和志工隊」、處理生活圈垃圾問題的「環保志工隊」成軍,近年來更加入「水環境巡守隊」、「海岸巡護隊」、「空汙巡護協會」,共200多人的志工團隊,通通納入社區自主防災編組──平時定期巡視河川狀況、清理排水溝的淤泥與垃圾;當氣象局預報將發生豪大雨,則啟動自主防災機制,部分組員開始盤點防災裝備,另一組人馬則前往滯洪池進行水量調節,依據可能的雨勢大小決定放流的水量。
      除了社區內部的妥善分工,樹林里也積極連結外界資源。除了與觀音工業區服務中心協調,共同維持毗鄰的溝渠、河口與海岸排水順暢,也與鄰近企業合作,企業提供社區雨衣、救生衣、抽水機、抓斗車等防災所需裝備及設備。「區域聯防」的機制,讓社區面對災害不再是單打獨鬥。
      生態滯洪池的妙用不只在於水資源調節,更是社區產業發展的推手。樹林里在滯洪池中種植蓮花,串聯桃園觀音區原本就頗負盛名的蓮花觀光產業,蓮花季時,鮮豔動人的蓮花吸引遊客駐足拍照,大王蓮可讓大小朋友乘坐,體驗水上漂浮的樂趣。池邊的瓜棚廊道,不僅讓遊客遮蔭避暑,一顆顆飽滿的絲瓜也可以自己採摘帶回家。未來更期待可以開展漁撈體驗與鴨肉餐食等多元化的體驗活動,讓遊程更加豐富。
      提供休閒遊憩環境的同時,蓮花也創造出社區新型態的農產加工業。除了蓮子可以直接販售之外,將蓮葉曬乾後磨碎,可以與麵粉混合製成「荷葉麵」、也可以加入甜菊、香草等製成「荷葉清爽茶」,搖身一變成為社區的特色伴手禮,目前也正在連結社區中的餐廳,嘗試將蓮花、蓮葉融入餐點中。「魚鴨花瓜」自成一個小型生態系,也串聯起社區產業,讓生活、生產、生態互利共生。


​資料來源:上下游News&Mar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