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南方水學-南水分署環境教育故事

水在南台灣,這一個世紀的流轉

水,孕育萬物、蓬勃生命,人們生存需要源源不絕的水,渴望有好的水,卻也期待永無可怕的洪水。然而,台灣南部受限於降雨時空分配不均的先天條件,5到10月的豐水期降雨佔了全年雨量的9成,若不儲蓄下來並好好調配管理,人們難以獲得穩定的用水;加諸水庫具有滯洪功能,水庫的興建確實大大改善了1950年後台灣民眾生活;聚積儲存下來的水,提供灌溉,給了農村希望、提供民生,給了民眾打開水龍頭就有水的便利、提供工業,給了產業經濟發展的基石。


曾文水庫空中鳥瞰圖
  

嘉南平原是全台重要糧倉,1920年代卻因無水源灌溉,「看天田」訴說當時農民的無奈與辛勞,日人八田與一興建嘉南大圳及烏山頭水庫後,穩定的水源,帶給農民們雀躍,也觸動了台灣的經濟動脈;於是八田又提出了在烏山頭水庫上游建造水庫,以增加水源供應,因此,曾文水庫氤氳成形。1990年後,社經轉型後用水需求劇增,且在安全水質的要求下,高雄、屏東又誕生了高屏溪攔河堰、甲仙攔河堰及牡丹水庫,包括1973年完工的曾文水庫與1953年完成、年邁須更新改善的阿公店水庫,在跨入21世紀後,以「南區水資源分署」之名,共同承擔台灣南部的水資源規劃、建設、經營管理的使命。


鳥瞰與山環繞之曾文水庫
  

過去堅信人定勝天的時代,工程師著重技術研發,為了人類的發展需要,工程建設應突破環境限制,在養成過程中,不曾被教育環境倫理與正義的重要性。然而,1999年規模7.2的921大地震,震醒了台灣身為地球公民的自覺;此後破歷史紀錄的洪泛、枯旱、酷熱、嚴寒、保育類生物瀕絕等極端挑戰,在各地反撲,南水分署的工程師們,衝擊中開始轉化既有思維。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驚心動魄的雨量,帶給南台灣水資源前所未有的考驗。上游主河道崩塌、相當曾文水庫20年淤積量總和的淤泥、損毀設施的漂流木,使得運轉30多年的曾文水庫生了大病,而洪水與大量淤泥同時也給了高屏堰及甲仙堰重重一擊;面臨挑戰,我們知道改變的時刻到了。

蛻變重生,南方水學新世紀

英國文豪狄更斯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絕望的冬天,也是希望的春天」。危機,也是轉機。南水分署在氣候變遷的挑戰下拋開舊思維、蛻變重生,徹悟環境資源是我們向下一代借來的珍貴資產,也深感水資源及環境議題亟待經由教育方法,內化深植人心。因此,南水分署除更加用心做好身為水資源機關的水環境守護工作、善盡環境永續的自我責任外,2011年在環境教育法實施後,曾文水庫也在2012年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此項認證拓展了南水分署為水議題環境教育貢獻心力之路。


冬季曾文水庫
  

無論在南水分署機關內或外,我們期望提供更全面性且優質的水資源環境教育服務,在執行的過程中,從學校學子及社會大眾有聲、抑或無聲的回饋中,我們感受到、也看見了教育所帶來的能量。這些年來經由跨域結盟,不僅學校,組織社群、地方政府或企業,在互利共榮氛圍下,與南水分署齊推展環境教育;因公民參與,也勾拉起南台灣人、水、生態與整個大環境的鏈結,整合各項資源,公私協力,與南水分署成為一同學習成長的夥伴,共同往環境永續的目標昂首邁進。2015年6月,南水分署獲得第三屆國家環境教育獎─機關構組【特優】的殊榮,不僅代表著南水分署在環境教育的努力獲得了各界的肯定,也代表著我們將肩負更重要的使命,持續推動水資源環境教育,而除了曾文水庫的環境教育場域,高屏溪攔河堰也將成為我們下一步推展的基地,期望藉著水資源環境教育場域網絡的建立,為南台灣水環境教育貢獻更多的心力。我們期許型塑特有的「南方水學」,在水的新世紀漫流,流入南台灣人們的思辨心湖中,流入關愛環境的脈動中,也流入行動守護環境的水網中。


南區水資源區,持續推動水環境教育,為南台灣水環境教育貢獻更多的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