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際]2019年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淹水事件

[國際]2019年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淹水事件

基本資訊

發生時間:2019年11月11日-11月20日

影響區域:義大利南部地區,威尼斯全市被大水淹沒

一、事件描述

2019年11月11日因低壓造成強降雨橫掃義大利各地,義大利南部地區爆發大面積洪災。自11月12日起,義大利威尼斯受到低壓環流之強降雨、漲潮及潟湖地形之影響,威尼斯全市被大水淹沒。

11月12日晚上10時50分(當地時間) 官方資訊表示為水位最高峰,達到1.87公尺,僅低於1966年的紀錄水位1.94公尺,創下1923年以來的歷史第二高之記錄。位於聖馬可廣場東面的聖馬可大教堂(St. Mark’s Basilica),其建於12世紀的教堂下方地下墓室,在11月12日遭海水完全覆滅,儘管當局緊急出動抽水機,但教堂人員表示:水災已對於教堂造成不可修復的重創,包含大理石柱、牆面等裝飾,恐因海水浸泡而受損。而此次災情,也同時造成2人死亡。

過去一個世紀,在全球暖化下,海平面上升,讓威尼斯淹水幾乎成為城市常態,然而這次水災,整座城市至少80%的地區淹水,各大博物館暫時關閉。

威尼斯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古城,市內許多熱門景點與歷史古蹟,包含格麗蒂宮五星級飯店(Gritti Palace)、「世界最美書店」之稱的沉船書店(Libreria Acqua Alta)等,在此次淹水事件中都無一倖免。

11月13日義大利總理孔蒂(Giuseppe Conte)宣布威尼斯進入緊急狀態,並表示,這是威尼斯53年來,遭遇的最嚴重水災。

11月15日威尼斯市長路易吉·布魯格納羅(Luigi Brugnaro),宣布關閉威尼斯市中心的聖馬可廣場(St. Mark’s Basilica),這是聖馬可大教堂歷史上第6次淹水災情,其淹水深度超過一公尺。

11月15日水位高峰過後水勢卻沒有就此消退,水位再度高漲至1.6公尺,同時也是歷史上第三高紀錄,並被當地人形容為極不尋常的「末世水災」。

圖 1 聖馬可廣場水深超過一米
(資料來源:力報https://www.exmoo.com/article/131371.html)

二、災情描述

威尼斯是世界最著名的旅遊城市之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類文化遺產」。2019年11月11日起之低壓環流強降雨,威尼斯市內多處知名的觀光景點遭到大水淹沒。主要災情描述如下:

  • 聖馬可廣場(St Mark’s Square)、聖馬可大教堂(St Mark’s Basilica)、南側的總督宮 the Doge’s Palace) ,因位處威尼斯地勢低漥處,其淹水深度超過一公尺,教堂內之裝飾,恐因海水浸泡而受損。
  • 鳳凰劇院(La Fenice Theatre),劇院內部並無直接受到淹水影響,但洪水已經進入該劇院許多電子和防火等設施的控制室。
  • 格瑞提酒店(The Gritti Palace)始建於1475年,本次水災給酒店內部造成嚴重破壞。
  • 佩薩羅現代藝術畫廊(Ca’ Pesaro Modern Art Gallery)由於水災發生了電線短路,引起一場火災,首當衝擊該畫廊樓上東方藝術博物館之3萬多件作品,損失的細節尚不清楚。
  • 位於威尼斯城和亞得裏亞海之間的佩萊斯特裏納島(Pellestrina)也遭遇嚴重災害,其中,已知的兩名死者都是來自佩萊斯特裏納。
  • 威尼斯著名的水上巴士Vaporetti停運。

2019年11月12日水位達到50年來最高的187公分後,聖馬可廣場(St Mark’s Square)淹水災情,威尼斯當局雖隨即調派抽水機處置,但當天仍因災情即造成 10億(歐元)的損失。

圖 2 義大利威尼斯經歷了半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水災
(資料來源:BBC news中文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0433284)
圖 3 威尼斯聖馬可廣場被淹前後的對比
(資料來源:BBC news中文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0433284)
圖 4 威尼斯鳳凰劇院被淹前後的對比
(資料來源:BBC news中文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0433284)
圖 5 威尼斯市80%被水淹,歷史古蹟受威脅
(資料來源:BBC news中文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0433284)
圖 6 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地下室被淹嚴重
(資料來源:BBC news中文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0433284)

三、政府應變作為(國際援助)

2019年11月12日的大潮中,位於聖馬可廣場東面已有千年歷史的聖馬可大教堂(St. Mark’s Basilica)下方建於12世紀的地下墓室,慘遭海水「完全覆滅」,儘管當局緊急出動抽水機,但威尼斯主教莫拉利亞(Francesco Moraglia)卻表示:水患已造成「不可修復的重創」,包含大理石柱、牆面馬賽克鑲飾等,都恐因海水浸泡而受損。

(一)  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2019年11月12日為因應極端潮水,威尼斯全區已一連停課3日,水上公車停擺;14日義大利總理孔蒂(Giuseppe Conte)在前往威尼斯勘災後,也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啟動金援紓困水都。孔蒂表示,義大利內閣已同意金援威尼斯2,000萬歐元(約新台幣6.8億),協助後續救援與復原工作,並宣布11月26日舉行會議商討城市的結構與治理問題。

圖 7 義大利前總理貝魯斯柯尼實地了解威尼斯水患的嚴重性
(資料來源:世界日報https://www.worldjournal.com/6623910/)

(二)  旅遊補助

凡是住房受到影響的居民都可立刻領到最多5,000歐元(約5,500美元)的政府補助,餐館和商店最多可領到2萬歐元。

(三)  「摩西計畫」

2003年當地政府就有設置一個防洪系統的「摩西計畫」,在1984年完成設計,斥資近60億歐元(約66億美元),2003年由總理貝魯斯柯尼主持動工典禮,原定2016年完工,義大利總理孔蒂表示,目前已完成約9成,將整合技術支援盡速啟用,最新完工日期訂於2021年底。防洪閘門由78座水閘組成,共分為四段,威尼斯潟湖處於高水位時,防洪閘門會在潟湖口從海床升起,阻擋海水進入潟湖地區。

圖 8 1984年完成設計防洪系統的「摩西計畫」
(資料來源:世界日報https://www.worldjournal.com/6626947/)

四、致災原因研判

(一)  地理因素

威尼斯潟湖(義大利語:Laguna di Venezia),是亞得里亞海北端的一個潟湖,義大利著名城市威尼斯即位於潟湖內。威尼斯是一座由124個島嶼組成的瀉湖城,島與島間以橋連接,目前已超過400座橋,威尼斯潟湖總面積約550平方公里,其中島嶼面積約占8%,永久水域面積占11%,其他80%的面積為灘涂,該潟湖是地中海區域內最大的濕地。

威尼斯是水都,經過長年訓練,威尼斯人善於應付淹水,許多商店、餐廳、甚至政府機關,都裝有擋水板和抽水機。有時淹到腳踝或小腿肚,不少店家仍照常營業,服務生穿雨鞋從容地端盤子,常使遊客嘖嘖稱奇。

圖 9 威尼斯位於義大利東北部及亞得里亞海北部之潟湖中小島。

(二)  氣候因素

每年秋冬雨季加上漲潮和來自亞得里亞海強勁的風,所造成的氣象風暴。《華盛頓郵報》指出,除了潮汐、氣候變遷之外,這波大潮之所以特別嚴重,與義大利半島南方海域的低壓氣旋有關。在義大利半島西側的第勒尼安海(Tyrrhenian Sea)上,有異常強烈的熱帶氣旋盤據,其極為強勁的風勢,與來自北非,一路經過地中海、義大利半島東側的亞德里亞海的東南風,一齊吹往亞德里亞海西北的威尼斯潟湖。在強風推波助瀾下,不斷推往威尼斯的高漲潮水,也就助長了水患肆虐。近年來,每到入冬的11月份,這座義大利「水都」的淹水畫面,總是不斷上演,而且有越演越烈的跡象。

圖 10 低壓環流與亞得里亞海東南風匯流至威尼斯加上滿月高潮造成淹水示意圖

(三)  地層下陷、海平面上升

觀光人數每年約3,000萬人,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1900年至今已下陷30公分。由於全球暖化,海平面逐年上升,淹水致災機率攀升。

(四)  官僚貪腐

近年淹水已成日常的威尼斯,今年為何特別嚴重?除了氣候地理因素,當地新聞報導天災之外,被寄託治水希望的「摩西計畫」一再延後完工,官僚貪腐亦是造成釀成威尼斯「末世水災」的人禍。

自1966年威尼斯的最惡水患後,義大利政府開始商討治水計畫,但一直遲至1980年代,才終於拍板籌備「摩西計畫」(MOSE)。實際工程執行則延宕到20年後,摩西計畫終於在2003年破土動工,訂於2011年完工啟用,然而浩大工程在一連串貪污腐敗醜聞(2014年,時任威尼斯市長因涉嫌貪污摩西計畫募資專款2,000萬歐元而下台)、政治角力(威尼斯近年由左派執政;但其所在的威內托大區向來都是右派大本營),以及環保人士抗議「恐破壞潟湖生態」下,計畫數度延宕,防洪閘的工程從大約10年前開始動工,但期間因為意大利經濟危機導致延誤撥款而被迫中斷,預算更超支破表,威尼斯防洪閘工程經費到目前已經超過70億美元(約2,300億台幣),原預定2017年完工,至今仍在趕工,估計至少要到2021年才會完工。

圖 11 2021年將完工的「摩西計畫」(MOSE)
(資料來源:公視雲端世界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w6pvUlfBW4)

五、檢討借鏡

目前,臺灣在因應水災、風災來襲之災前、災中、災後的應變處置,主管機關已有標準作業流程並行之有年,規劃亦較許多國家完善,且近年之災害防救觀念思維,也已由被動之救災搶險,轉變為主動式之防災、避災。

透過這次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淹水事件,威尼斯因「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古城的背景,一年吸引近2000萬遊客,故除典型淹水災情以外,世界各地更關注,歷史古文物或觀光相關設施因洪汛災害造成的損壞,是否會造成文化財及觀光財的重大損失。

臺灣108年1月-9月觀光人數較去年同期成長10.41個百分點,觀光對於本國亦是相當重要的產業,故水災主管機關與文化及觀光相關部會之橫向聯繫及整合,在此案例下更為重要。未來應導向部會通訊及整合、專門為觀光、文化相關設施之災前、災中、災後處置等主要原則,未來可朝以下具體措施努力:

(一)  政策架構與機制的建立

世界各國正透過相關公約、政策架構和作業程序,擬定文化資產保護措施以降低災害風險。如「2015-2030年仙台減災綱領」(Sendai Framework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5–2030)為文化資產災害風險管理提供了基礎共識和有利的政策環境。

國內應有法律、政策和體制架構和運作機制支援的回應。連結文化資產與國家災害管理政策和體制架構,從風險評估到整備、應變和復原建立利害關係者和主管機關之管理責任及合作機制;災後復原亦需要加強不同利害關係者的協調,尤其文化部應主動參與復原重建策略。

(二)  文化資產減災及整備

文化資產的脆弱度與其實質環境特徵有關,例如:災害類型及潛勢屬於在地特質,對文化資產的不利影響也有所差異。洪水、地震、坡地災害、火災、長期氣候影響和其他天然災害都可能造成文化資產的破壞。

  1. 災前減災:規劃減災策略及實質環境減災,如搭配外部實質環境的改善,內部工程技術進而加強建築物和古蹟的穩定性或完整性。
  2. 災前整備:定期對文化資產進行跨領域的全災害風險辨識、風險評估及脆弱度評估。並依此制定災害防救計畫。

(三)  應變之通訊及整合

近年來,臺灣各縣市政府,逐漸引入全災型應變中心,即當各類型災害發生時由一個機關主導,進行分工並建立複合型災害SOP,其功能分組為規劃計畫、後勤、財務行政、緊急服務、人道服務、工程處置等組別,擔任與各地方政府溝通及合作救災角色。在目前水情災情的應變作業,應明確納入文化歷史資產的保全及預防工作。

(四)  災後之復原

文化資產修復應為更好的重建,在災害發生後,若有機會復原文化資產,應積極考量氣候變遷趨勢及未來災害風險,再次充分完整辨識災害,全面導入因應各類災害的保護技術。此時應為各部會之整合,文化資產之復原雖為文化部門之職權,但水情主管機關亦可針對水文相關,提供專業之意見。

期望未來在災情應變工作外,能整合更多部會的能量,藉由強化各部門之間橫向聯繫與整合,達到強化應變效能、增加救災效率的目的。期待我國救災體系能逐年改善,展現出具體成效,防災、救災、不懼災。


附錄:災情照片

2019年11月13日威尼斯聖馬可廣場淹水。
(資料來源:科技新報BBC news中文http://technews.tw/2019/11/25/venice-flood-outflow-of-population/)
2019年11月13日威尼斯景點聖馬爾谷廣場淹水,一名攝影師邊撐傘邊取景。(美聯社)
(資料來源:科技新報BBC news中文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0433284)
2019年11月13日威尼斯淹水,水位創紀錄第二高,很多廣場和小巷都泡在水中。
(資料來源:力報https://www.exmoo.com/article/131371.html)
2019年11月17日威尼斯水位料再達1.6米
(資料來源:力報https://www.exmoo.com/article/131835.html)
2019年11月14日威尼斯暴雨後嚴重水浸水位達半世紀以來最高。
2019年11月14日威尼斯連日暴雨後嚴重的水浸,水位是超過50年來的高位。
(資料來源:新唐人電視台https://www.ntdtv.com/b5/2019/11/13/a102706026.html)
2019年11月12日威尼斯地勢最低地點之一的聖馬可廣場水深超一米。
(資料來源:新唐人電視台https://www.ntdtv.com/b5/2019/11/13/a102706026.html)
2019年11月13日威尼斯遭遇53年來最慘水患。圖/路透社
(資料來源:轉角國際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4167097)
2019年11月13日格麗蒂宮五星級飯店(Gritti Palace)也遭淹水。 圖/法新社
(資料來源:轉角國際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4167097)
2019年11月14日地勢低窪的聖馬可廣場一帶,衝擊最為慘烈。 圖/法新社
(資料來源:轉角國際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4167097)
2019年11月15日高峰過後水位再次高漲至1.6公尺,同時也是史上第三高紀錄。 圖/歐新社
(資料來源:轉角國際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4167097)
威尼斯主教莫拉利亞表示:水患已對聖馬可大教堂造成「不可修復的重創」。 圖/路透社
(資料來源:轉角國際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4167097)
摩西計畫數度延宕,至今仍在趕工,預算更超支破表,預計超過55億歐元。圖為2012年的空拍圖。 (資料來源:轉角國際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4167097)
2019年11月15日大潮再來,遊客坐著木板推車,載著行李涉水而過。 圖/歐新社
(資料來源:轉角國際2019年11月17日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4167097)
對威尼斯當地居民來說,愈來愈頻繁且極端的水災,已經不只是危及文化遺產與商業活動,生活甚至生命也逐漸受到威脅。 圖/法新社
(資料來源:轉角國際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4167097)
2019年11月17日在全球暖化衝擊下,摩西計畫能否真的拯救水都? 圖/法新社將持續上升。
(資料來源:轉角國際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4167097)
2019年11月16日義大利著名旅遊城市威尼斯本周經歷了半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水災。
(資料來源:BBC news中文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0433284)
2019年11月13日威尼斯80%被淹,一些歷史古蹟受威脅
(資料來源:BBC news中文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0433284)
2019年11月13日水上巴士停運
(資料來源:BBC news中文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0433284)
2019年11月17日受洪水影響,一些商戶停止營業。
(資料來源:BBC news中文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0433284)
加裏亞托橋(the Rialto Bridge)是威尼斯的象徵。
(資料來源:BBC news中文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0433284)
佩萊斯特裏納島已知有兩人死亡。
(資料來源:BBC news中文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0433284)
威尼斯市長布魯尼亞羅還呼籲義大利政府給與財政援助,拯救威尼斯,把損失減少到最小範圍。(資料來源:BBC news中文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0433284)
2019年11月12日,位於威尼斯地勢最低地點之一的聖馬可廣場水深超一米
(資料來源: 新唐人電視台https://www.ntdtv.com/b5/2019/11/13/a102706026.html)
2019年11月12日位於威尼斯地勢最低地點之一的聖馬可廣場水深超一米。
(資料來源: 新唐人電視台https://www.ntdtv.com/b5/2019/11/13/a102706026.html)
2019年11月12日,位於威尼斯地勢最低地點之一的聖馬可廣場水深超一米。
(資料來源: 新唐人電視台https://www.ntdtv.com/b5/2019/11/13/a102706026.html)
2019年11月12日,位於威尼斯地勢最低地點之一的聖馬可廣場水深超一米。
(資料來源: 新唐人電視台https://www.ntdtv.com/b5/2019/11/13/a102706026.html)
聖馬可廣場2012年也曾淹水,遊客紛紛涉水而過。(大紀元圖片庫)
(資料來源: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19/11/14/n11654473.htm)
威尼斯遭逢53年來最嚴重的洪水,一名婦女背著孩童走過淹水的聖馬爾谷廣場。(路透)
(資料來源:世界日報https://www.worldjournal.com/662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