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際]2016中國鄱陽湖潰堤事件

基本資訊

發生時間:6月20日19時20分,高水位致江西省鄱陽縣古縣渡鎮向陽圩(註)(位於昌江下游右岸,臨近鄱陽湖)濱田河段出現64.7公尺寬的決口。

影響區域: 濱田河段70%以上面積遭淹沒,堤內1.03萬畝田地頓成澤國,5600多人被迫轉移。

註:圩區-長江下游沿江濱湖低窪地區,河湖的洪水位高於田面高程,圈圩築堤,抵禦洪水,從事農業生產的地區。築堤防洪、提水排灌、控制地下水位是圩區水利工作的主要內容。

一、事件描述

2016年6月18日至21日,江西省北部遭遇2016年以來最強降水,全縣平均降雨量177.8毫米,一天降雨量相當於全年降雨量的十分之一,昌江流域洪水暴漲,渡峰坑站、凰崗站、古縣渡站洪峰水位均超越警戒值約2公尺~5公尺,為超20年一遇洪水,接近歷史最高值。昌江乾流古縣渡站洪峰水位22.35公尺,超越警戒值2.85公尺,為有水文紀錄以來的第三高水位。6月20日19時20分,高水位致江西省鄱陽縣古縣渡鎮向陽圩(註)(位於昌江下游右岸,臨近鄱陽湖)濱田河段出現64.7公尺寬的決口,70%以上面積遭淹沒,堤內1.03萬畝田地頓成澤國,5600多人被迫轉移。

註:圩區-長江下游沿江濱湖低窪地區,河湖的洪水位高於田面高程,圈圩築堤,抵禦洪水,從事農業生產的地區。築堤防洪、提水排灌、控制地下水位是圩區水利工作的主要內容。

6月24日12時4分,耗時47小時,潰堤處修復完成,工程量1.5萬餘立方公尺,如圖1-1。

圖1-1 向陽圩濱田河潰堤合攏空拍照
(圖片來源:新華網新聞)

1.1 地理位置

鄱陽湖,位於中國江西省境,屬長江流域,集水區面積3,206.98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 鄱陽湖是一個季節性變化巨大的吞吐型湖泊,洪水期與枯水期面積、蓄水量差異懸殊。年內水位變幅在9.79~15.36公尺,絕對水位變幅達16.69公尺。每年春夏之交,湖水猛漲,水面迅速擴大,煙波浩渺;但到了冬季,湖水劇降,洲灘裸露,湖面僅剩幾條蜿蜒的水道。

圖1-2 鄱陽湖位置圖
(圖片來源:Google地圖)
圖1-3 鄱陽湖衛星空照圖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發生潰堤之鄱陽縣古縣渡鎮向陽圩(位於昌江下游右岸,臨近鄱陽湖,位於昌江和濱田河交匯處(如圖1-5,潰堤事件地理位置圖紅色箭頭處),堤內10個村,5,600人),為未經加固的一般圩區,防禦標準10年一遇,面積3.35平方公里,保護耕地1.03萬畝,共有3個行政村。潰堤處距最近村莊3公里左右。潰堤發生前,當地政府轉移居民。

圖1-4 古縣渡鎮地理位置圖
(圖片來源:Google地圖)
圖1-5 潰堤事件地理位置圖
(圖片來源:Google地圖)
紅色箭頭指示為潰堤處

1.2 氣象分析

中國大陸氣候因海陸分布的差異,夏季屬暖濕的夏季季風氣候,形成主要的雨季。雨量集中於5至9月,降雨量約佔全年80%。 江西省鄱陽縣境年雨量介於1,000毫米~1,500毫米間,屬多雨地區。

圖1-6 中國大陸年降雨量分布
(圖片來源:下載自網路)

6月18日08時至21日08時,四川東南部、貴州西南部和東北部、重慶西部和東南部、湖北西南部和東部、湖南北部、安徽南部和東部、江西北部、河南東南部等地降雨120~250毫米,貴州西南部、湖北西南部和東部、湖南西北部、安徽南部和東部、江西東北部局地270~350毫米,湖北恩施局地達426毫米,江西九江396毫米,湖南張家界381毫米;上述地區累計雨量100毫米以上的面積約為12萬平方公里。

2016年6月以來,中國南方多省市受到強降雨侵襲,導致長江中下游、西南及華南地區部分省份多次遭受洪澇、滑坡、泥石流災害。造成人員傷亡、住房受損、農作物受災面積大、經濟損失嚴重,如圖1-7。

2016年6月18日至21日,江西省北部遭遇2016年以來最強降水,鄱陽縣平均降雨量177.8毫米,一天降雨量相當於全年降雨量的十分之一,導致昌江流域洪水暴漲。

圖1-7 中國大陸降雨累積圖 (6月18日08時~6月21日08時)
(圖片來源:中國氣象網-發佈時間:2016年06月21日14:28)

二、災情描述

潰堤事件造成全縣29個鄉鎮受災人口共51.11萬人,其中緊急轉移人口5.04萬人,急需救助人口1.61萬。水庫潰壩2座、受損堤防189處、水閘37座。農作物受災面積61.8萬畝,成災面積51.73萬畝,絕收面積15.18萬畝。公路中斷12條13處,沖毀涵洞15道,損壞橋梁5座。有2.6萬棟農房受淹,其中倒塌近300間。初步統計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7億元,其中農業損失2億多元。

表2-1 災情統計
(臺大防災服務團彙整製表)

註: 受災面積:因天然災害導致農作物減產1成以上之面積 (若當季多次受災,則取最嚴重的一次計算。以下成災面積、絕災面積同理)

成災面積:因天然災害導致農作物減產3成以上之面積

絕收面積:因天然災害導致農作物減產8成以上之面積 (資料來源:中國永寧政府公眾網)」

圖2-1 向陽圩潰堤處
(圖片來源:新華網)
圖2-2 江西鄱陽洩洪情形
(資料來源:網路轉載自人民網新聞)
圖2-3 向陽圩潰堤附近情形
(資料來源:新華網新聞)
圖2-4 鄱陽湖洪水造成古縣渡鎮村莊淹沒
(資料來源:新華網)

中國FY3B氣象衛星江西省鄱陽縣昌江水體監測顯示(圖2-5)6月21日昌江河道較6月8日明顯增寬,水體面積明顯增大,經估算,面積增大約90平方公里。據報導,因鄱陽縣內濱田水庫泄洪和昌江洪峰通過的疊加作用,導致濱田水庫泄洪道河堤(濱田河)出現潰堤。潰堤泛濫區域位於圖中(圖2-5)綠色圓圈內。 氣象衛星監測顯示,2016年6月23日鄱陽湖水體面積與近十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增大約23%(圖2-7),與1998年同期水體面積相比增大約48%(圖2-7);而目前鄱陽湖水體面積與1998年同期增大(圖2-8)。

圖2-5、FY-3B氣象衛星江西省鄱陽縣昌江水體變化圖
(資料來源: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圖2-6 古縣渡鎮與6月21日昌江水體擴大位置圖
(資料來源: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臺大防災服務團製圖)
圖2-7 氣象衛星遙感鄱陽湖水體面積逐年同期統計及距平百分率圖
(資料來源: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圖2-8、氣象衛星遙感目前鄱陽湖水體面積與1998年同期變化圖
(藍色表示:未變化水體面積,黃色表示:縮小水體面積,紅色表示:擴大水體面積)
(2016-06-28 09:49:00 FY3B氣象衛星淮河流域監測顯示)
(資料來源: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三、災情描述

3.1先期整備

江西省消防總隊根據汛情預測分析,先期完成抗洪搶險準備。入汛前修訂印發了總隊、支隊、大隊和中隊四級防汛應急響應預案,提前調集儲備衝鋒舟、橡皮艇、救援帳篷、救生衣、拋投器、潛水服等搶險器材裝備。並抽調1000餘名官兵,成立了省、市兩級共12支抗洪搶險救援突擊隊,修訂完善應急救援預案685個,開展大型孤島救人、水中救人等實戰演練100餘次,充分做好防汛抗洪的各項準備工作。

3.2臨災應變

(一)上饒市鄱陽縣古縣渡鎮向陽圩發生潰堤,潰堤寬約100公尺,水位差5到6公尺,受災面積約3.35平方公里,耕地1.03萬畝,5個行政村約1萬餘人受困。江西消防總隊於6月20日21時15分上饒支隊71名官兵攜帶6艘衝鋒舟先期趕赴現場參與救援。

潰堤封堵工程採取「水下抛填推進、水上分層碾壓、雙向對進封堵」工法實施。現場人員按12小時班輪作業,每日2班,確保人歇機不停。

表3-1 緊急應變人力、機具統計
(資料來源:江西應急廣播)
表3-2 潰堤封堵工程人力、機具統計

(二)後勤支援

鄱陽縣政府加快轉移群眾到安全地帶;派出群眾生活救助組、醫療衛生組趕赴災區現場,及時對群眾給予生活救助和醫療救護,並對全縣防洪圩堤進行再排查,增加巡查搶險力量。

表3-3 後勤支援人力、裝備統計

(三)窒礙問題因應

由於潰堤現場周邊均為機耕道,道路窄,路基差,潰堤區域附近沒有村莊,道路十分狹窄,大部分區域只能容納一輛車通行。而運料的路程中又要經過很多房屋密集區域,容易發生交通事故。運料所經兩座橋都屬危橋,運輸車輛載重不能超過10噸。堤頂只有4、5公尺寬,不利於大型工程車輛作業。封堵作業所需的骨料距離潰堤現場近百公里。

表3-4 封堵工程遭遇困難與因應作為

3.3應變歷程

此次事件,中國當局應變歷程如下表所示。

表3-5 政府應變歷程
圖3-1 6月22日中午武警水電第二總隊於向陽圩潰堤處鋪設道路。
(資料來源:新華網新聞)
圖3-2 武警官兵進行圍井沙袋加高加固作業
(資料來源:人民網新聞節錄)

四、致災原因研判

西元1998年之後,雖然中國大陸投入巨額資金運用於大江大河治理。然中小河流圩堤依舊大量存在防洪標準低、年久失修等問題。據江西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中小圩堤分散且數量多,投入大量資金集中整治難度極大。而在極端天氣顯著增多背景下,局部地區強降雨所引發的中小河流洪水近幾年亦日趨頻繁。

2011年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古涵詩曾發表<洪澇災害的反思─鄱陽湖區圍湖造田的生態影響>一文指出,鄱陽湖洪澇增加的幾個原因:

(1) 全球氣候環境變遷,暴雨頻率增大。

(2) 湖區過度的圍湖造田,破壞湖區生態環境,造成湖泊面積的大幅縮小,湖泊容積大量減少。

(3) 森林植被破壞嚴重。江西是中國江南主要的林區之一,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人類活動加劇,致使森林植被遭到極大破壞,森林面積銳減,森林覆蓋率不斷下降。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流入江河湖庫,致使全省各江河湖庫大都出現了嚴重淤積現象。

(4) 三峽工程對鄱陽湖洪水位的影響。鄱陽湖的最大出湖流量形成於五河的主汛期,最高水位出現於長江的主汛期,洪水受到五河洪水和長江洪水的雙重影響。

文中總結指出,鄱陽湖區洪澇災害頻繁是自然因素(特殊的地理條件、長江流域氣候變化等)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鄱陽湖大規模「圍湖造田」,一方面引起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泥沙淤積,河床抬高,在相同洪水流量的情況下,水位明顯上升。另一方面,圍湖造田佔據了江河的正常河道和湖泊的蓄洪空間,使湖面積、湖容積都明顯降低。鄱陽湖的調蓄能力和控制洪峰作用的嚴重衰退,使洪水位明顯升高,水體範圍擴大,水情顯著惡化,洪澇災害不斷加重。

五、檢討及借鏡

此次中國江西省鄱陽縣古縣渡鎮向陽圩潰堤事件中,極端降雨為肇因之一。此次事件中,鄱陽縣一日降雨量約等於全年十分之一,如此可觀之雨量實屬異常,然類似之氣候異常事件近年來卻在世界各地屢見不鮮,正提醒防災應變人員:受到氣候變遷之影響,此類極端天氣發生之頻率有明顯增高的趨勢。

此外,鄱陽湖周邊大規模圍湖造田,大量圍墾、開發,與水爭地的結果,導致河道窄小,洪峰因此增大、提前;另外洪氾區也明顯減少,使得滯洪能力大幅下降,當有劇烈降雨時,水位即明顯升高,造成洪水氾濫,甚至造成潰堤。

由此次事件省思,氣候環境變遷暴雨頻率增大已是全球性難題,臺灣落實流域綜合治理已迫在眉稍,對於坡地排水、非都市計畫區排水與都市計畫區雨水下水道銜接界面問題,應該發現問題即刻協調並研討對策,讓上下游水利系統暢通,提升全流域之耐災能力。另外,臺灣雖沒有像鄱陽湖周邊一樣大規模圍湖造田,但臺灣地狹人稠,且都會區高度開發,亦提高遭受洪災侵襲之脆弱度。故「海綿城市」之推動,有利降低都會區之脆弱度。

唯有完善的總體開發政策和生態保護制度,並強化河川及湖泊的調蓄功能,才能避免類似事件發生,此更值得台灣引為殷鑑。

參考文獻

  • HWW海外網新聞《江西鄱阳:向阳圩溃口封堵工作仍在进行》
  • 新華網新聞-《鄱阳县向阳圩决口封堵工作启动 力争26日前完成》
  • 蘋果即時網-《洪水來了,陸上行舟》
  • 中國人民網江西頻道新聞-《鄱陽縣向陽圩潰口!人民網航拍洪峰過境震撼畫面》
  •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
    古涵詩《洪澇災害的反思─鄱陽湖區圍湖造田的生態影響》2011年區域與環境資源永續發展研討會
  • 中國的氣候《影響中國的氣候因素》
  • 中國氣象局《18日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及淮河流域出現強降雨累計雨量100毫米以上面積約為12萬平方公里》
    http://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1606/t20160621_314592.html
  • 中國氣象局《鄱陽湖水體面積較1998年增大一半》
  • 江西省水利廳《針對鄱陽縣向陽圩潰口,強衛要求切實保護好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鹿心社到省防總作出部署》
  • 中國新聞網《江西鄱陽潰堤封堵預計三天 力爭趕在25日前合攏》
  • 甘肅旅遊經濟網《縣渡鎮向陽圩發生潰決,5600餘人被困》
  • 永寧政府公眾網《什麼是受災面積、成災面積、絕收面積?》
  • 崇左市廣州縣民政局《受災統計時受災、成災與絕收面積有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