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際]2016日本九州豪雨事件

基本資訊

發生時間:自6月19日至6月30日

影響區域:西日本受梅雨鋒面影響降下大雨,尤其以九州地區最為劇烈。

一、事件描述

日本時間(UTC 9,以下本報告中均使用日本時間)6月19日開始,西日本受梅雨鋒面影響降下大雨(圖1-1),尤其以九州地區最為劇烈。自6月19日至6月30日止,宮崎縣えびの市(Ebino市,以下稱蝦野市)累積雨量達1,210.5毫米,為此次事件中的最大値;另外,熊本縣甲佐町觀測到1小時150毫米之累積雨量,為熊本縣史上最高、日本全國歷史上第四高之觀測紀錄。劇烈降雨造成九州多地發生淹水及落石、坍方、土石流等災情。

圖1-1 2016年6月19日天氣圖
(圖片來源:日本氣象協會)

1.1 地理位置

九州為日本本土四大島之一(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位於最西南端,共劃分為7縣。今(2016)年4月14日,熊本縣曾發生芮氏規模6.5之強震,4月16日更發生芮氏規模7.3之強震,熊本縣乃至鄰縣均受到極大損失。因此,對於此次梅雨鋒面造成之豪雨,日本當局的應對態度相當謹慎。

圖1-2 2016年4月熊本強震震央示意圖
(資料來源:日本氣象廳,臺大防災服務團製圖)

1.2 氣象分析

2016年6月18日,梅雨鋒面停滯於九州南岸,而後逐漸北上。19日,隨著鋒面北上,鋒面南方由東海流入暖濕之水氣,大氣環境相當不穩。另外,20日由東海接近之低氣壓從九州北部通過,也加劇鋒面的活動、發展。6月25日,鋒面雖南下遠離使降雨稍緩。然6月27日,鋒面再度北上,於西日本造成連日大雨,其中又以九州地區最為劇烈。圖1-3為6月19日至6月30日之天氣雲圖。 6月19日至6月30日止,九州大部份地區累積雨量多逾600毫米,其中宮崎縣蝦野市累積雨量達1,210.5毫米、熊本縣阿蘇郡南阿蘇村累積雨量達1,053.5毫米,為此次事件中累積雨量超過1,000毫米之地點,如圖1-4所示;事件中共有5處觀測到100毫米以上之時雨量,其中熊本縣甲佐町觀測到1小時150毫米之累積雨量,為熊本縣史上最高、日本全國歷史上第四高之觀測紀錄(圖1-5)。

圖1-3 2016年6月19日至6月30日天氣圖
(圖片來源:日本氣象廳)
圖1-4 豪雨事件期間總累積雨量分布圖
(圖片來源:日本氣象廳,列出事件累積雨量前五名之觀測站)
圖1-5 豪雨事件期間各觀測站最大1小時雨量分布圖
(圖片來源:日本氣象廳,列出事件最大1小時雨量前五名之觀測站)

二、災情描述

根據日本總務省消防廳(7月6日10時)及日本國土交通省(7月1日13時)之資料:

(1) 6人死亡。

(2) 1人失蹤。

(3) 9人受傷(其中3人重傷)。

(4) 共有20棟房屋全毀、130棟房屋部份毀損、2,142棟房屋淹水(圖2-1)。

(5) 共365件土石流、滑坡、坍方等土石災害。

圖2-1 2016年日本九州豪雨淹水情形
(圖片來源:佐賀新聞)

三、政府應變作為

(1) 為了強化情報、資訊之聯絡,日本內閣府及消防廳分別於6月20日、21日成立情報對策室及災害對策室。

(2) 日本國土交通省共派遣9台抽水車協助各地排除淹水。

(3) 共有3縣成立災害對策本部(依成立時間排列): 三重縣、廣島縣、熊本縣(延續熊本強震之災害對策本部),如圖3-1所示

(4) 共對9縣發布避難勸告、指示,包含310,830戶、766,338人,如圖3-2所示。

(5) 在4月熊本強震之後,考慮到強震對水庫、堤防等水利設施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地盤之穩定情形,日本氣象廳將九州大部份地區之大雨、洪水、土石等災害警戒值調整為原來之7~8成,其中熊本縣更動的地區最多(圖3-3、圖3-4)

圖3-1 2016年日本九州豪雨災害對策本部成立情形
(資料來源:日本總務省消防廳,臺大防災服務團製圖)
圖3-2 2016年日本九州豪雨避難勸告、指示發布情形
(資料來源:日本總務省消防廳,臺大防災服務團製圖)
圖3-3 熊本縣大雨警戒基準調整地區
(圖片來源:日本氣象廳-熊本地方氣象台)
圖3-4 熊本縣土砂災害警戒基準調整地區
(圖片來源:日本氣象廳-熊本地方氣象台)

四、致災原因研判

(1) 短延時劇烈降雨: 表4-1為日本氣象廳公布之資料,列出此次事件中(6月19日至6月30日)前20名最大1小時雨量紀錄之觀測站。表中可看出20名最大1小時雨量紀錄均大於70毫米,其中前5名之1小時雨量紀錄更大於100毫米。另,表4-2為此次事件中極值更新之觀測站,共有7座觀測站打破最大1小時雨量紀錄,足見短延時降雨之劇烈程度。

表4-1 前20名最大1小時雨量記錄 (資料來源:日本氣象廳)
表4-2 雨量紀錄更新情形
(資料來源:日本氣象廳)

除短延時劇烈降雨外,其餘時間之連續降雨所累積之雨量亦不可忽視。圖4-2為6月19日0時至6月30日總累積雨量前2名之宮崎縣蝦野市及熊本縣阿蘇郡南阿蘇村之降雨時序圖,可由圖中看出,多數時間之時雨量仍有10毫米至20毫米之間;而6月19日至6月30日間之12日累積降雨日,更遠超過6月平均值。連續降雨導致土壤含水量飽和,除排水不易外,亦容易造成土石流、坍方等土石災害。

圖4-3 豪雨事件期間降雨時序圖(6月19日至6月30日)
(圖片來源:日本氣象廳)

(2) 土質鬆軟、土石災害潛勢高: 在4月熊本強震後,日本國土交通省及熊本縣政府曾對熊本部份地區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1,155處為需要注意土石災害發生之地點(如圖4-3),其中54處為需要馬上採取對策應急之地點。由此可見,熊本縣多數地區土石災害潛勢高,遇強烈降雨便容易發生土石災害。

圖4-4 熊本縣土砂災害潛勢圖
(圖片來源:日本國土交通省。並非熊本縣縣境全圖,僅繪出具有潛勢之地區)

五、檢討及借鏡

日本及臺灣同樣屬於海島,且均處於西北太平洋及歐亞大陸交界處,易受季風、梅雨鋒面、颱風等影響,故在因應類似事件之防災作業均多有經驗。然此次九州豪雨仍對日本造成相當程度之損害,實乃遠超過平均值之極端降雨事件所造成。 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無論是短延時高強度之劇烈降雨,或是持續不斷累積之巨量降雨,類似之極端降雨事件均日益頻仍,故面對極端降雨所造成之威脅,建立合宜之預警機制有其必要性。以目前臺灣災害應變之機制而言,中央氣象局可提供全臺格網形式之未來24小時之定量降水預報資訊,並持續發展中。各防災機關亦已將相關資訊進一步加值為災害預警資訊,如淹水、河川水位、土石流等預警資訊。 另外,日本政府在今年熊本強震後,考慮到強震對水庫、堤防等水利設施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地盤之穩定情形,迅速調查並調整災區之大雨、洪水、土石災害等警戒值。因應時空背景之不同,調整適宜之警戒值,此一作為、經驗亦值得學習、借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