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際]2017年9月日本泰利颱風事件報告

[國際]2017年9月日本泰利颱風事件報告

影響期間:106年09月09日至106年09月18日
影響區域:泰利是日本自1951年迄今,有紀錄的28年來,第一個先後登陸日本九州、四國、本州及北海道等本土四島的颱風,行經地區降下豪雨並癱瘓國內交通,造成當地河水氾濫、土石流、3000戶家庭停電、800班次航空班機取消,約125戶,221人受困,共計6人死亡、3人失蹤、38人受傷。

一、  事件描述

日本時間2017年9月9日21時10分(以下均為日本時間,UTC 9),生成於關島附近的熱帶性低氣壓發展成第18號颱風泰利(Talim)(依日本氣象廳發布時間為準,各氣象單位認定生成時間不同)。泰利最高風速每小時222公里,瞬間最大陣風每小時250公里,最低氣壓935百帕。初期向西北移動,原預測路徑經臺灣於大陸東南沿海登陸,但行進方向不斷修正,最終偏北再轉東行登陸日本,登陸次數達5次之多,9月18日晚間,泰利於俄羅斯庫頁島涅韋利斯基區登陸後減弱為溫帶氣旋。 泰利是日本自1951年迄今,有紀錄的28年來,第一個先後登陸日本九州、四國、本州及北海道等本土四島的颱風,行經地區降下豪雨並癱瘓國內交通,造成當地河水氾濫、土石流、3000戶家庭停電、800班次航空班機取消,約125戶,221人受困,共計6人死亡、3人失蹤、38人受傷。

表1-1、各國發布泰利生成時間列表
資料來源:依維基百科資料製表

1.1 地理位置

泰利生成於關島附近,關島位處西太平洋低緯度帶,約臺灣東南東方約2077公里處。此區位於太平洋「颱風走廊(Typhoon Alley)」上,濕季時常有颱風侵襲,8月至10月為颱風威脅最高的月份。 泰利影響區域包含臺灣(基隆北部沿海)、中國大陸(華東沿海)、日本(沖繩、九州、四國、本州、北海道)、俄羅斯(薩哈林、濱海邊疆區)。

圖1-2 泰利9月7日至18日行進路徑圖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1.2氣象分析

泰利生成於水溫炎熱的海域,所處大氣環境垂直風切較微弱,組織鬆散且幾乎沒有旋轉,移速達每小時30公里,產生風場不對稱現象的半圓效應,九州屋久島因半圓效應即造成瞬間大風。 泰利發展期間各國研判的可能登陸點不斷修正,包含汕尾、恆春半島、宜蘭外海、廣東等,與另一個低壓區發生輕微藤原效應後,路徑略偏北調,美國「全球預報模式」將泰利預測登陸位置北調穿越臺東,各官方部門相繼跟隨,隨後又修正於閩浙交界登陸,最後確直撲日本本島,泰利貫穿日本,從沖繩到北海道一路往北行。

圖1-3 泰利登陸日本四大島時間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轉載

泰利行進過程中持續增強,9月12日下午3時以時速140公里的速度在沖繩縣宮古島東北方約50公里處通過宮古海峽,宮古島吹起西北強風,入夜後轉西南風。日本氣象廳共計發布了13次瞬間豪大雨警報,宮古島24小時觀測雨量值533毫米,創下50年來的最高紀錄,72小時累積超過550毫米雨量,為有紀錄以來最高。 9月17日11時30分泰利在九州鹿兒島縣南九州市登陸,登陸後以緩慢速度向東北移動。登陸前兩小時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STS),九州雖風勢減弱,其大隅半島南方的屋久島位於風暴東面危險半圓,颱風前進速度與自身風速疊加令當地風勢大幅增強,日出時份已受到持續烈風影響。大分縣佐伯市氣象廳9月16日9時測得時雨量110毫米。宮崎市9月16日12時測得24小時雨量385.5毫米,為宮崎市9月份一個月的降雨總量,創下當地最高記錄,加江田川及八重川,水位更超過警戒線。 9月17日17時泰利轉進四國,從高知縣再次登陸,9月17日22時再由本州兵庫縣附近登陸,隨後穿越京都府、福井縣、歧阜縣、富山縣,最後移動到日本海海面, 9月18日10時左右,泰利中心登陸北海道檜山地區。泰利強度減弱但雨勢與強風未減弱,北海道東部的廣尾町當日上午9點30分,時雨量達65.5毫米,北海道南部的福島町千軒測站12小時累積雨量200毫米。 泰利於9月18日中午移動至札幌西南方約50公里,以時速65公里的速度往北北東前進,北海道部分地區降下相當一整個月的雨量,部分地區雨量破歷史紀錄。

圖1-5 日本各地遭遇颱風泰利所造成的暴風暴雨的時段
資料來源:大紀元新聞網
圖1-4 日本氣象廳預測18日主要地區暴風暴雨時段
資料來源:大紀元新聞網
表1-2、泰利事件日本24小時累積降水量前10名
資料來源:依日本氣象廳官網資料製表
表1-3、泰利事件期間日本總累積降水量前10名
資料來源:依日本氣象廳官網資料製表
表1-4、泰利事件期間日本最大風速前10名
資料來源:依日本氣象廳官網資料製表
表1-5、泰利事件期間日本最大瞬間風速前10名
資料來源:依日本氣象廳官網資料製表

二、災情描述

一、 沖繩縣-宮古島(登陸日本本島前)

(一) 電力受損:9月14日上午,泰利破壞沖繩縣多數地區電力設施,其中以宮古島市最嚴重,具沖繩電力公司統計,約18,180戶停電,佔全沖繩縣約8成,約5.4萬人口的宮古島有架空電線受損毀。

(二) 農作物損失額超過5億日圓。

(三) 臺灣東港籍漁船「德鴻發」和「勝吉輝6號」9月13日停靠宮古島平良港躲避風雨,因纜繩斷裂漂流港內,船上共2名印尼籍船員及8名中華民國籍船員,9月14日07時船隻受海上保安部救援,進入宮古島市平良港停泊,船隻受損半沉。

二、 九州

(一) 9月17日13時止,鹿兒島、熊本及宮崎三縣,共3,200戶停電。

(二) 交通停擺:廣播公司NHK報導,日本航空、全日空航空等主要航空公司至少644架國內航班因強風取消,運營商JR九州鐵道公司表示,所有主要的地區性列車服務暫停。

(三) 部分地區因暴雨山泥傾瀉,東京亦降下豪雨。

圖2-3 泰利侵襲日本造成九州民房淹水
資料來源:日本共同通訊社
圖2-2 日本九州大分縣民眾搭成消防員救生艇撤離
資料來源: 今日新聞轉載美聯攝照片
圖2-1 9月18日日本九州大分縣佐伯市,消防員義務在街頭清理淤泥
資料來源: ifuun資料網

一、 四國

(一) 高知縣一名60歲男子駕駛汽車時被沖入河中溺水死亡。

(二) 香川縣一名86歲女子遭湧入家中的山泥掩埋死亡。

二、 本州

(一) 兵庫溫泉會館泡水停止營業。

(二) 馬路電桿難敵強風而傾倒。

(三) 神戶市大型巴士因淹水受困於道路,進退兩難。

(四) 宮崎縣雨勢轉小,但強勁風勢吹垮鐵皮屋、路樹被風吹斷砸上民宅。

三、 北海道

(一) 9月17日北海道新幹線因颱風登陸暫時停開。

(二) 9月18日上午新千歲機場取消128班航機。

(三) 北海道室根市和函館市等22個城市共75棟房屋被損毀,部分房屋被掩沒。

(四) 北海道廣尾町的兩處橋梁因河水暴漲地基遭到掏空。

(五) 大分縣17處護岸遭暴漲河水沖壞,而土石流阻斷交通,約125戶、221人失聯。

(六) 部分高速公路封閉。

(七) 學校停課或變更下課時間。

圖2-4 北海道官方緊急搶救建築物
資料來源:日本NHK

三、政府之應變作為

因應泰利來襲,日本政府發出暴雨、山體滑坡和日本列島南半部的洪水警告。日本政府採取應變作為如下:

一、 沖繩縣

(一) 宮古島市伊良部大橋、池間大橋及來間大橋交通管制。

(二) 中小學9月13日宣布全面停課,全市於14日上午10時20分解除颱風警報。

二、 九州、四國、本州

(一) 政府對九州64萬居民發佈撤離預警,大分縣因河川暴漲,緊急疏散約6萬民眾。宮崎和熊本因強風撤離約4,000人。9月16日17時止,九州各地政府對2萬6,000戶約6萬人,發出避難勸告,要求轉移到安全的地方,九州及四國共計30萬居民實際採取疏散措施。

三、 北海道

(一) 宮崎市持續暴雨,南部加江田川水位暴漲,政府發出避難指示要求附近居民疏散。

(二) 日本氣象廳對北海道和岩手縣發布土石流警戒以及水位氾濫警戒,勸導民眾注意安全、進行避難。

(三) 封閉部分高速公路。 學校採取停課或變更下課時間因應。

四、致災原因

一、 路徑持續修正,行進方向由西轉北 泰利的行進路徑讓所有天氣、模式預報等跌破眼鏡。西太平洋東北方有泰利,西南方有另一熱帶性低氣壓(21W)。兩氣旋獨立發展,泰利的偏南風明顯,不斷給予泰利偏北的力量,又因太平洋高壓壓制泰利偏西分量不如預期,使泰利不斷飄向西北移動,泰利轉北分量大增,各大預報不斷北修,最後直撲日本。中央氣象局防災科長謝明昌表示,泰利提前北轉主要和太平洋高壓東退速度快有關,以氣象局的來說,預報路徑都在「路徑潛勢預報70%」範圍內。

圖4-1 中央氣象局統計臺灣、歐、美預報路徑誤差,臺灣誤差最小
資料來源:中央通訊社轉載中央氣象局facebook圖片

一、 超大風圈、超高移速,危險半圓致災 泰利登陸日本後,因和冷空氣結合,形成一個巨型的溫帶風暴,暴風圈籠罩日本全境,行進速度加速到每小時50公里。颱風危險半圓的風速,除颱風本身風速外,再疊加每小時50公里的行進速度,故泰利的實際風力已大於13級。

二、 風暴潮造成暴雨 泰利登陸日本前,外圍環流已經和冷空氣結合,造成日本九州島大範圍特大暴雨重創日本,造成疊加災害。

五、檢討及借鏡

泰利強度達中度上限趨近強颱,相當於美國3到4級颶風的水準,其行進路不斷修正,登陸日本前已為九州帶來超高降水量,導致河川水位超越警戒線,日本政府對九州64萬居民先期發佈撤離預警,九州與四國民眾疏散撤離近30萬人。臺灣山區比例高,山區因環境因素易因豪雨造成土石流或失聯孤島,疏散撤離配合度較高,平地以淹水潛勢地區為撤離主要地區,多採垂直避難原則。

資料顯示,中央氣象局的官方預報與天氣警特報仍值得參考,政府如能於風災來臨前,佐以風險管理進行決策作,根據各種氣象資訊、環境因素、民情等,研判出最佳應變決策、最佳撤離時機、妥採因應作為,可為多變的大自然天災,降低災損至最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