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2004年艾利颱風侵台,石門水庫集水區降下超大豪雨,洪水夾帶大量泥砂及漂流木,導致桃園地區18天大停水,經濟損失難以估計。為拯救石門水庫,政府於2006年公告實施「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開啟石門水庫長達十數年的大改造工作。要拯救水庫,除設施改造工作外,如何妥善面對集水區保育問題、與民眾作好溝通亦甚為重要,期待經由溝通了解,使國人更認識與愛護水資源,此為石門水庫推動環境教育萌芽期。
石門水庫

2011年「環境教育法」開始實施,隔年(2012年),石門水庫通過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初始期間,主要以石門整治計畫集水區保育為主軸,開啟民眾對水資源利用、集水區保育治理的認知,並加速環境教育的推動。


2017年起,配合國際對「水文化」的重視,石門水庫環境教育逐步轉向對「水文化」的探索,重整石門水庫建設史,及桃園台地自明末清初迄今之水資源發展史,期能透過歷史的回顧與掌握,發掘獨特的水文化與水利智慧,讓參與者覺知所處水環境的艱困,進而關切環境,轉為愛水的行動。2019年完成「石門水庫水文化初探」專書出版,以「桃園臺地三百年」、「石門水庫一甲子」、「 用水調適與人才發展」三大單元,綜整水利發展的文化歷史意涵 ,也開啟了石門水庫與社會廣眾的對話。


2021年成立石門水文化館,以「石門水庫一甲子」及「桃園台地三百年」為兩大主軸,期使參訪民眾能一覽石門水庫的水利成就與人文風采,而該館的成立,亦可視為石門水庫推展水文化的元年。石門水庫環教課程則由原先12門濃縮精簡為3部分,即「石門水庫的水」、「石門水庫一甲子」及「桃園台地三百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