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期:108-09-03
  • 食蛇龜介紹

     食蛇龜(cuora flavomarginata flavomarginata)保育類Ⅱ級珍貴稀有之野生動物,別名黃緣閉殼龜、山龜、蛇龜。為龜?目(Testudines),地澤龜科(Geoemydidae)之閉殼龜(Cuora)一屬,本屬每一物種均被列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瀕危物種,而食蛇龜是台灣唯一屬於本屬的物種。食蛇龜名稱由來是傳聞這種龜以蛇為食,遇蛇便會引誘蛇攻擊並夾蛇捕食;但根據調查,食蛇龜為雜食性動物,吃的食物也包含動物屍體,或許此景象被撞見才讓其名號不脛而走,因過去也有將食蛇龜與小蛇放在一起飼養,並無出現食蛇的狀況。

1. 特徵:眼睛後方有明顯的鮮黃色縱帶;背甲為黑褐色,其中央有一明顯的稜脊;腹甲有一橫向韌帶,所以可以使前後的腹甲向上跟背甲閉合,使頭和四肢都能隱藏在龜殼內。

2. 生態習性:主要生活在闊葉林底層,為臺灣原生烏龜中最偏陸棲的一種。雜食性動物,好吃姑婆芋果實及各式水果,昆蟲、蚯蚓、青蛙及魚類甚至動物屍體。野外族群約需10年以上才達性成熟,一般壽命可達20年。多於4月交配,5~7月產卵,一個生殖季可產1~2窩,每窩產卵1~8枚。

3. 分布:廣泛分布於臺灣全島低海拔山區,此外在中國南部福建、廣西、海南島及日本的琉球本島、石垣島等地也有分布,但分屬不同亞種。因斗六丘陵仍保有臺灣西部的食蛇龜大量族群,故盜獵的情形時有所聞。

 

  • 食蛇龜移地保育

      湖山水庫依據環評承諾辦理生態保育措施,其中針對移動性緩慢的兩棲爬行類動物辦理人工搬遷之移地保育措施,而食蛇龜不但移動緩慢且為珍貴稀有之保育類野生動物,爰此,特生中心於2008年至2009年間特別針對食蛇龜,辦理移地保育及調查研究,期間共搬遷180隻食蛇龜,並完成「食蛇龜移地保育及生活史的調查研究計畫」,於每隻個體皮下植入被動式晶片,以做為辨識之用,在測量形態特徵後移至湖本臨時保育區釋放。 因斗六丘陵的環境普遍都有食蛇龜棲息,整體環境可容許的承載量應大於現存的族群數量,故經中水局與農委會林務局以及特生中心多次研商後,認可直接將湖本村臨時保育區內的食蛇龜就地野放之執行方式,無需再次移回湖山水庫之水源保護區中,但為了解野放後的個體生存與移動情形,中水局則委託國立中興大學進行監測調查,並採抽樣方式選擇20隻適當個體繫上無線電發報器進行個體追蹤監測,透過追蹤個體月分佈點位紀錄、年平均活動範圍、體重、背甲長、背甲寬等外部型態資背之追蹤記錄,以了解野放後食蛇龜的健康情形以及活動範圍,作為後續相關案例之參考及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