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本計畫為依循「淨零排放–水資源淨零科技」科專計畫之目標,以發展水利工程數位化碳足跡盤查技術為主軸,運用數位科技與IoT行動裝置協助建立工程碳足跡盤查機制。另外,依據科專計畫之需求,協助規劃智能監造與人工智慧的技術應用評估。故今年度(短期)的目標是依循PAS 2080[2] 的管理策略,以施工日誌、材料設備檢(試)驗管制總表進行填報,再補充現行盤查範疇外之項目,完備工程碳足跡盤查工作;並收集國內外智慧科技應用於施工監造與營建監控技術。規劃於114~115年度(中期)目標導入數位科技技術,運用影像辨識技術及IoT感測技術,協助簡化現場盤查工作,建立水利工程數位化碳足跡盤查機制。其中影像辨識技術應用於施工材料貨料單、廢棄物處理單的品項及數量辨識,以利填報相關活動數據;IoT感測技術應用於施工機具運作時間記錄,以利填報與計算耗油量。115~116年度(長期)的目標是推動數位查證機制,確保數位化工程碳盤查的成果,逐步優化完善智慧化工程碳盤查,達成水利工程碳管理的目標。年度計畫執行成果,包含完成「堤防碳足跡產品類別規則草案」編寫,提供堤防工程案件在計算碳足跡時,有相同盤查範疇與計算依據可循。針對111年度水利工程減碳暨植樹固碳成效報告結果,進一步解析出53項符合公共工程綱要編碼規定的工項碳排係數,有效協助所屬人員於規劃設計階段進行碳排放量計算,並提升計算內容的完整性。此外,為掌握施工材料的場外運輸碳排放量,以及因應英國標準協會(BSI)來訪水利署查證PAS 2080標準之精進情形,針對108年至110年共1,000餘件水利工程案,進行大宗物資運輸最短路徑以及平均路徑分析,推估出每件工程案的鋼筋及混凝土運輸碳排放量,據以補足相關數據作為後續分析工程碳排熱點的基礎。水利署為提高水利工程碳足跡盤查實務的可靠度與便利性,並建立不額外造成施工單位填報負荷的機制,現已研提相關規劃措施,短期做法規劃以整併每日施工日誌的填報系統為最佳方案,長期策略規劃以自動化填報最為可行。碳足跡監測估算作業輔導及教育訓練活動,已於臺南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完成辦理,並建立相關數位教材,提供各河川分署及各水資源分署查閱使用,使同仁掌握碳足跡的盤查程序、提升數據收集與碳足跡管理的專業能力。計畫也深入研析AI技術在水利工程監造和碳足跡監測方法導入應用的可行性,進一步分析所需的資源和技術支援,並提出未來發展的建議和策略,規劃結合新興科技應用,發展數位監測技術,提升碳排監管效能,達到新世代的科技治理、智慧淨零的雙重目標。
- 作者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 出版項 /台中市:經濟部水利署
- 版本項 /初版
- 分類號 /443
點閱次數:27
HyRead電子書閱讀次數:1
館藏資訊
| 登錄號 | 館藏地 | 年代號 | 狀態 | 借閱到期日 | 分館 |
|---|---|---|---|---|---|
| AC015701 | 圖書室B1(中辦) | 202412 | 在館 | 水利署總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