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秀巒防砂壩興建以來,已達到攔蓄泥砂、減緩土砂進入水庫之階段性使命,為恢復河道功能與生態連通性,實施分階段調降工程,採T型開口設計,分兩階段來降低壩體與開挖切口,形成最寬處約20公尺、最深處達9公尺的T字構造,希望可達到改善下游淘刷、加強護岸基礎安全、減少維護管理資源與改善生態廊道及棲地環境等效益。惟降壩後泥砂對上下游河道衝擊與生態系統影響,均需進行審慎評估與監測,以減少不可預期的負面因素,輔以後續完善配套措施以及詳實紀錄。秀巒降壩工程於民國 113 年 7 月完工,隨即遭遇幾次颱風考驗,主要為7月24日的凱米颱風及10月31日的康芮颱風。113年凱米颱風後壩上70公尺(斷面10)處深槽下切約2公尺並逐步穩定,壩上347公尺至548公尺處(斷面12-13)持續溯源侵蝕但趨緩,壩下68公尺(斷面6)處深槽亦於6至8月間淤積約0.5至1公尺。數值模擬(SRH-2D)預測結果與現地觀測趨勢一致,顯示秀巒壩上游持續發生溯源侵蝕,長期下會形成深槽連接,壩下以淤積為主,河道逐步朝平衡狀態演化。水質監測結果顯示氨氮及COD(除樣點1、2外)濃度呈下降趨勢;總磷與懸浮固體於降壩初期一度上升,推測可能受降壩影響外同時受到降雨沖刷有關,後續濃度逐步下降。RPI指數評估顯示降壩後各樣點均為「未(稍)受污染」等級,顯示並無水質惡化情況。整體而言,兩次颱風未對降壩後的壩體及護岸造成負面影響,河道樣貌則經洪流淘洗,形成上下游連續深槽,與降壩前上游為平坦河床、壩下游急遽落差有顯著不同,降壩工程有效促進河道水砂動態恢復,改善護岸安全、減少維護成本,並提升魚類遷徙能力與生態廊道連通性,對環境與生態具正向貢獻。
- 作者 /國立臺灣大學
- 出版項 /桃園市:北區水資源分署
- 版本項 /初版
- 分類號 /443.64
點閱次數:15
HyRead電子書閱讀次數:2
館藏資訊
| 登錄號 | 館藏地 | 年代號 | 狀態 | 借閱到期日 | 分館 |
|---|---|---|---|---|---|
| AD007477 | 圖書室B1(中辦) | 202502 | 在館 | 水利署總館 | |
| ED000709 | 北水局圖書室 | 在館 | 北區水資源分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