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南水局環境教育故事水在南台灣

水,孕育萬物、蓬勃生命,人們生存需要源源不絕的水,渴望有好的水,卻也期待永無可怕的洪水。然而,台灣南部受限於降雨時空分配不均的先天條件,5到10月的豐水期降雨佔了全年雨量的9成,若不儲蓄下來並好好調配管理,人們難以獲得穩定的用水;加諸水庫具有滯洪功能,水庫的興建確實大大改善了1950年後台灣民眾生活;聚積儲存下來的水,提供灌溉,給了農村希望、提供民生,給了民眾打開水龍頭就有水的便利、提供工業,給了產業經濟發展的基石。

嘉南平原是全台重要糧倉,1920年代卻因無水源灌溉,「看天田」訴說當時農民的無奈與辛勞,日人八田與一興建嘉南大圳及烏山頭水庫後,穩定的水源,帶給農民們雀躍,也觸動了台灣的經濟動脈;於是八田又提出了在烏山頭水庫上游建造水庫,以增加水源供應,因此,曾文水庫氤氳成形。1990年後,社經轉型後用水需求劇增,且在安全水質的要求下,高雄、屏東又誕生了高屏溪攔河堰、甲仙攔河堰及牡丹水庫,包括1973年完工的曾文水庫與1953年完成、年邁須更新改善的阿公店水庫,在跨入21世紀後,以「南區水資源局」之名,共同承擔台灣南部的水資源規劃、建設、經營管理的使命。